电影《小街》安利

很久没有这么迫不及待地要推荐一部刚看完的电影了。这电影的名字大概是大二时候我写在手机的记事本里的,今天偶然翻到,就找来看了。当时是什么人或书上推荐的,我已经记不得。现在只很庆幸那手机虽然坏了,记事本却还打得开。

 

《小街》是1981年上影厂的作品,从我在网上搜索的情况推测,当时应当是非常著名的。电影本来应该是彩色,但由于年代比较久远,整部片子的配色本身可能偏于暗淡,所以现在看起来像是介于彩色与黑白之间。演员的表演,无疑演得是很好,很打动人的,但可能那时候还是舞台表演更盛行,故不像现在这样追求特别自然,而是一眼就能看出在表演,有点“用力过猛”,带有很强烈的那个年代的特点。35年之后再翻出来看,可能会稍微有些跳戏。

但这些瑕疵若是与作者讲好一个故事、表达一个愿望的心意和实践相对比,就都可说是微不足道了。

 

【剧透注意】故事发生在文革前后,本身并不复杂。男主人工是个当时很吃香的汽车司机和修理工,女主人公则是受到批斗的音乐学院教师的女儿。两人意外相识,后逐渐成为至亲好友。彼时女主人公刚刚因为妈妈的原因受到欺凌,被恶意绞去了长发,生活也过得战战兢兢。男主人公得知此事,决心送她一顶假发,借以开导她重拾自信。可自己却在这个过程中被人误会,遭到毒打,险些失去赖以生存的视力。并在治疗期间与女主人公失去了联系。

故事到这里也还只能算是个普通的悲剧,但创作者的水平和境界却不限于简单的控诉——他们将叙述的重点放在了十年浩劫结束之后,也即主人公们的现在和未来。电影拍摄于30多年前,然而创作者的思维却十分前卫:男主人公在影片一开始时,便以业余剧本作者的身份出现,在向导演讲述了已然发生的故事之后,两人便一起开始讨论故事的结局,探讨主人公在文革结束以后未来生活会如何走向。并以这种方式向观众呈现了相互承接的至少五个不同的结局。

五个结局里有的消极、沉重,有的却充满指向未来的坚定和光明,且每一个都在情理之中,表现了不同的观点和主题。更难得不同结局之间循序渐进、转换自然,每后一个都比前一个要注入了更多的决心与期待,让我在看时,虽然明知道这只是两个人的讨论,是一出接一出的戏中戏,却还是不自觉地暗暗期待:这个好,这样结局就好了……后面这个似乎更好……直到最后影片推开展望,留白给观众时候,前述的阴霾已然一扫而空,所有的想象都被牵引到了一条朝向希望的前路。虽不是通常意义的HE,却更胜大团圆深刻和治愈。

 

影片对细节和人物心理的把握也十分用心。例如前半段,女主饰演一个不得已扮作男孩的女孩,很多小动作、眼神和表情都精心设计,套路虽老,但表现生动。又如导演和编剧在讨论结局时候,一个作为艺术家,更多考虑戏剧性;一个作为亲历者,则带有自己对过去的理解和对未来的期待。两人因此而产生的观念差异表现得很合设定。

创作者本身的观念则更多体现在对五个结局的递进式排列上,并没有过多的干扰到剧情。在指向明确的同时,维持了叙述的客观性。

 

当然,如果运用当下的标准评价,《小街》主题的目的性可能还是稍强了一些,过于直白的表达也显得不够成熟。但在其拍摄上映的1981年,创作者直白的表露心声可能更有其现实意义:它在鼓励刚从寒冬走出的幸存者们,别在春天死去。

我们这一代人的生活里,可能不曾经历如此宽阔汹涌的不幸,如滔滔洪流一般将人裹挟前去;但人人生命中各自不同的起伏波折却也总难免。《小街》的故事着眼于人,因此主题虽小,却并不狭隘,相信时至今日,仍能鼓舞人心。

评论
热度(6)

© 夜阡 | Powered by LOFTER